时空巴士
  1. 时空巴士
  2. 其他小说
  3.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4. 53、第053章不堪为臣
设置

53、第053章不堪为臣(2 / 2)


倒是李弘在训李初的时候,李初在水群,此时李治来请,太后又恢复了元气,“好啊好啊,李治又想搞事了!”

……吕太后兴奋的第一个表现出对此事的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刻马上的冲过去,看看李治又想怎么样来!

李初:“一般搞事都是大事,上回记得我和哥哥去之后有什么下场?”

宣太后:“无事无事,你受点皮外伤要是能让李治点头同意你继续出宫,好处比坏处多,甚好甚好!”

连连说着甚好,是认为李治把他们兄妹叫过去即是转机,要不然李初一直闭门思过,是,李初并不算真正的闭门思过,关起门来李初依然自顾自研制要给李治做的穿上让人觉得清凉的衣裳。

太后们也给李初出主意了,实在不行,那就干脆利落的把衣裳做好,借着献礼的机会,刷一波好感,到时候李初再说几句软话好话,不怕李治不松口让李初继续出宫。

太后们一个个打的算盘不是一般的精再配合上李初,没有办不成的事。

但是现在李治明摆着有事找李初和李弘去做,不用说,李弘就是去看看的,李治想找来说话的人非是李初无疑。

李初此去一定能刷回一波好感,好感有了,别的事还不是手到擒来?

李初已经无力轻叹,太后们聪明,聪明太过不是好事吧!

太后已经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说起眼下朝中的诸多大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了?

萧太后赶紧的提起,“什么没什么事,武家的人打架了!武后垂帘听政,对于一群急于想捉武后把柄的人来说是小事?”

宣太后:“那合该找武后去,找群主兄妹过去干什么?”

萧太后:“高宗偏心呗,不想处置武后,不想处置怎么办,自然得想办法帮武后撑起场面。”

……好像听起来挺有道理的,萧太后:“昨天武后特意提起武家兄弟二人的事,群主听完没有感觉?”

想起李初在走路,不像适才盯着聊天的版面看,好吧,还是@一记好一点。

随@随看的李初微顿,要说感觉是有一点,“母亲料到今天会有人参武家的人。”

在李初的心里,所指武家的人不仅仅是武承嗣和武三思几个,包括贺兰敏之,武家的人打架,要说小事算是小事,想说成大事同样可以说成大事,端看各自怎么想。

若是李治真为武家兄弟打架的事传他们兄妹前去,武媚娘昨天真就是料到了,早早准备好,就等李初破局?

妈啊,真要是这样,李初想给亲娘跪一波,太厉害了!

萧太后:“哎哟,高宗一准明白参武家的人都打的什么主意,偏偏不想让他们如愿,不让他们如愿又不肯自己把话说出来,最好的人选即是群主,群主任重道远。”

不用萧太后特意的提上一句,李初压根不觉得有什么好任重道远的。

李初关闭聊天窗口果断地和李弘一道走往宣政殿,李治听着臣子争吵半日,说来说去都是在说武家的不是,他的脸色已经完全沉下来,此时此刻恨不得让他们把嘴闭上。

一群臣子不顾国家大事,只关注一场打架,为此只想拉一个女人下马,鼠目寸光,鼠目寸光!

李治内心无比的嫌弃,同时又在想朝中哪一些是干实事的,还是要寻个机会把人换下来吧,看他们吵成这般,影响心情。

李弘和李初就在这个时候到,“皇上,太子和安定公主到。”

原本还在为武家的事吵闹不休的人,听说太子和公主都到了,半响没回过神来。

随之想起李弘已经开始帮李治处理朝政,眼下的事关乎武后,也算和李弘有点关系,李治让人过来听听说说,并没有什么不妥。

至于李初的出现,好些人想起上回李初用自己拦下死谏的臣子,不顾生死以相阻,为的皆是大唐,挺好的。

因此对李初颇有好感,压根无视她也是女郎的事实。

“父亲,诸位大人。”李弘和李初皆朝李治作一揖,没有忘记一旁的人。

为臣者总要记得君臣之礼,纷纷和李弘及李初见礼,“太子,公主殿下。”

李治抬手道:“你们两个过来。”

原本站在一侧,得令的兄妹二人乖乖的走过去,李治第一个先开口,“父亲唤孩儿来不知有何吩咐?”

李治道:“没什么事,为了你们两个表兄的事早朝吵了一天,眼下政事堂的诸位亦是争吵不休,朕实在不厌其烦,唤你们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想让你们把此事定下章程。”

啊,万万没想到李治想把事情交给他们来做,李初一眼瞥过去,李治的脸上哪里能看出什么表情。

李弘微顿,想起另一件事道:“此事既然关系武家,何不让母亲说说处置两位表兄的办法。”

只是本能的觉得要说事情和谁的关系最大,莫过于武媚娘,理该让武媚娘过来安排的好。

“此事若你们不能妥善处置,令诸公心服,朕会请你们的母亲来。”李治并没有否认李弘的想法,但是此事他心中自有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想好了,倒是借此想让李弘和李初一道学学,所以他才把他们唤来。

李初心下一叹,皇帝果然不是好当的,看看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不休,想不管都不成,当皇帝得当成这样,值得吗?

暗中摇头,李初更清楚的意识到一点,皇帝的位子果然不是好坐的,愿意坐上那样一个位置的人,尤其是甘冒天下之大不帷者,更得有斩尽荆棘一往无前的勇气,武媚娘能走到那样的一步,太不容易了!

“初儿,你说此事该如何处置?”李治说清情况,第一个点名问起的竟然是李初。

李初哪怕失神,此时已经回过神,答道:“诸位一直争执不定是因为什么?不明谁人先动手,还是不解为何动手?”

昨天只听一耳朵,细节没问,比如谁先动的手,因何动手,动手的结果是什么?

大抵李初能猜得到,最先动手的人肯定是贺兰敏之,至于为何动手,不过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武家那兄弟二人一向嘴上没把门,不是什么好东西。

结果只能是一个,贺兰敏之将那兄弟二人揍得满地找牙。

哪怕猜得到,还是要问一问,不好显露太过。

李初问起,李治想了想道:“好像一直没有人告诉朕这几个问题。”

对喽,吵了半天,每个人都吵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偏偏没有一个人告诉李治,谁先动的手,为何动手,最后如何?

李治半眯起眼睛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人,都只说两方打架,各想处置一方,哪怕不开口的,都是透着一股信息,你们各自说清楚各自的想法,我只听着。

李治头痛的不想理他们,偏偏一个个都不肯安分,装吵来吵去烦人极了。

先被李初一问他们已经顿了半响,随后李治也指出来一直以来他们争啊吵的想让李治处置人,愣是没有说起究竟事情怎么发生的。

好像事情怎么发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把两方定罪,随后他们好乘胜追击,再对付武媚娘。

“咦,诸公一直争执不休,想让父亲定论,竟然连最浅浅易懂的道理都不懂,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出定论。或者,诸位以为过程不重根、,重要的是他们吵架,争执不休,那么你们即可以借此定论武家不管是贺兰敏之也罢,武承嗣也好,都应该一并处置。为臣之人,便是如此为君分忧,为国安民的?”

李初先是故作惊讶,接着一通反问想知道诸位的心都是怎么样,平日里处理他们就是这么处的?

李治笑了,不得不说,人很容易在吵架的过程中想起来为什么吵,更会乐意在吵的时候捉住问题一直吵下去。

“诸公哪一位可以回答此问?”李初问住人,更是沉着脸再接再厉地问,想知道他们素日行事都是这样的?

“公主,非是臣等不曾查明他们为何动手,而是动手如他们,品行不端,不堪为臣。”李初的问题倒不难应对地,只是相比起应对李初的问题,他们更想定论武家的这场打架,双方都有问题,合该一竿子打死了事。

李初道:“兄弟之间打个架能上升到品行,诸位要都这么认为的,你认为大唐的官员中有多少个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打过架的?”

是啊,想用打架来定论品行,后果眼前的人可想清楚了?

“总不能武家的人打架即品行不端,不堪为臣,旁人家的人怎么打,怎么吵,该当官还得当。”李初不介意顺着他们的话说下去,只要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没有问题,确实可以定论。

上纲上线必须不要太好用,那人想了想没敢接李初的话。

“牙齿都有打架的时候,兄弟二人争执动手,外面的人咬着不放还罢了,身为政事堂的诸位一起揪着道个没完,大唐天下太平,无事可做,值得你们盯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虽然我很希望大唐能这样,但我心里清楚着,内忧外患,大唐远没有安宁太平到只能让诸位没事找事的地步。”

李初指出大唐的事情并不少,偏偏眼前的重臣不思外面的事,只想捉着武家的一点小事,吵闹不休,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把武媚娘拉下马。

何其可笑,竟然想用一件小事引起李治的不满,哪怕李初真的心生不满,武媚娘一直没有有出手,他们即认为如此的小伎俩可以对付得了武媚娘?

李治不适合说出一些话,何尝不是如此的认为,不善地道:“朕也想问问,大唐果真如此国泰民安,无事可做?一个早朝耗着不够,你们打算一直耗下去,等到朕为了贺兰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做下定论,你们又打算继续拿什么样的事来烦朕?”

对的,烦李治,为了一点的小事烦得人没完没了,气人,太气人了。

“臣,臣无此意。关乎皇室诸事,事无大小,理当慎重。”不行,哪能让李治有此误会,应该说明一二,他们没有此意,请李治千万行万别觉得臣子没用到这个地步。

李治道:“是吗?皇家诸事,事无大小,理当慎重,朕的儿女打架的时候你们管过?同你们说过几次够了,不必再议,你们听进去了?”

皇帝可是一个脾气大的人,一般不生气,但若是生起气来,一点都不会给人留有余地。

“父亲,儿以为诸公不理国之大事,不思救济于百姓,当贬之。”李初真是敢说话。

“在其位当谋其政,身为政事堂诸公,辅佐父亲总理天下大事,失职之人,如何留用,一贬之,以令天下臣子知之,若以为天下重,不论何人皆以用之,在其位而尸位素餐者,必弃之。警示天下,警示臣子。”

李初请完后理由一说出来,李初脑子飞转,其实没什么不好,当臣子就要记住当臣子的本份,失了本份,没了一颗公心,整日挂在小事闹个没完没了,国家大事不做了,只想争权夺利,确实应该警示一二。

“甚佳!”李治想明白其中的利害,立刻接话,更是决定按李初说的做,就得给人一个警示,省得当臣子的总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陛下。”万万没想到李初会有如此进言,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李治认同了。只是一件小事!

“诸公,为臣卫国安民,皇家诸事无关大小,虽则关系社稷,实不该一直拿着不放。前线多少战士浴血奋战,又有多少百姓流离,更有多少外敌入侵,桩桩件件,哪一件不比武家人打架的事大了?怎么你们不多提提,偏偏只捉着如此小事不放,本末倒置,乃为臣之本份?”

问得诸人一阵面红耳赤,他们想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一直捉着一件小事说个没完没了的不是他们?

“初儿,罚得太过了吧?”李弘小声地问李初一句,他都没想到李初这般果断,敢一气请李治把一直捉着武家人打架的事不放的人全都贬了。

再看李治更是一脸认同,认为极好的态度,李弘心里七上八下,总觉得不太妥当。

“不以重刑,没有人会记得为臣本份。”李初小声地回答,接着扬声地道:“本份二字,诸公若是记不住,借此机会即牢牢的记下了,大唐的臣子,无国无民,只有一颗争权夺利的心,要之何用。”

直接说到李治的心坎上去,李治一直都觉得郁闷,但是说不出为何郁闷,如今理清楚了,正是臣不似臣!

“陛下,陛下。”李初说得大义,更是直指他们那点小心思,意在让他们想清楚,他们到底是谁。

站在李治的面前,被人称着政事堂诸公,他们就是大唐的宰相,肩负协调阴阳,安定天下的重担,若是他们记不住,便不配成为政事堂的诸公。

李初看出他们还想出言求情,并不想自己落得如此下场,政事堂诸公,因为揪着小事不放,而忘记本份失职被贬,传扬出去,他们颜面尽失,从今往后还会有谁拿正眼瞧他们。

“诸公,即以行事,当知后果,尔等失职,还望天下百姓,你们的君父网开一面?你们有何资格提此要求?”李初直逼相问,倒是想眼前的人到底都有什么资格,怎么就敢在李治的面前,想求得李治的网开一面。

不得不说,李初每字每句,着实的扎心,听得一个个满心都痛。

“你们想说自己不曾失职,那么你们且说说,状告武家兄弟斗殴,你们连事起之因尚不曾查明,只一味要求父亲处置,你们提出的处置之法,就是想让父亲断他们出仕之途罢了。不过是打架一事罢了,你们想重罚可以,一视同仁即可,你们偏偏又不尔意。在你们看来,大唐的律法,大唐的君王,理当都听你们的?”

还想反驳的人,李初断不会让他们有机会翻身,不杀一儆佰,一个个总想拉武媚娘下马,一次两次,武媚娘纵不烦,她都看烦了。

既然烦,不想再由着他们拿着鸡毛蒜皮的小事闹个没完,也算是正一正大唐的风气,下一次狠手,从今往后看谁还敢。

李治为什么把李初叫来,因为李初敢说,上纲上线,一件小事她能上升到国家天下的地步,比起眼前一个个捉着贺兰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往重里来说,李初比他们更高一层次。

李治满意眼下的结果,认为已经可以直接定下,因而扬声道:“来人,拟诏。”

李治喊完后,立刻有专员准备纸笔动手,李治问起李初道:“初儿,此诏当何拟。”

乍然被问,李初顺口即答道:“为臣尸位素餐,宛如妇人行事,不思国家大事,只问小儿斗殴者,不堪为宰辅。”

嘴毒啊嘴毒,李治微愣,冲一旁的人道:“照安定公主所言,拟诏,发出。一律贬三级,出政事堂,朕会另择。”

李治说到另择二字,一群刚刚说得最高兴的人,此时已经要哭了,怎么会,事情怎么就闹到这个地步了,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可是,顺口说出来的话,李初听到李治竟然用了,张了张舌想说亲爹你悠着点,千万莫坑我啊!

话到嘴边记得眼前的情况,生生的忍住,她不能打自己的脸,打李治的脸。

作者有话要说:李初:我来坑人了!

李治:来来来,继续!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